耳朵发炎是怎么治疗?
中耳炎,中医称为“耳脓”、“耳疖”,是民间医学对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以及急性坏死性中耳炎等多种类型中耳炎的统称。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其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本病夏秋发病率较高,常发生于60岁以下体质较好的人,发病前后常有感冒病史或扁桃体炎症发作史;有烟酒嗜好及患慢性胃炎或长期应用抗生素者更易发病。临床表现以耳部疼痛、流脓、听力下降为主;检查可见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发热和触痛,外耳道深部饱满,耳道底部压痛明显,严重时可有恶心、呕吐。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应特别注意防治。
治疗包括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两个方面。 (一)全身治疗应注意休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阳光直射患处并尽量避免游泳和水浴等,以防感染。
同时,应及时治疗鼻旁窦炎和其他相关疾病(扁桃体炎、龋齿)。若因牙菌斑形成而引起慢性中耳炎复发者,应及时予以纠正。
(二)局部治疗对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除全身用药治疗外,还应在局部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1.药物治疗可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进行喷雾,清洗或滴耳。
2.局部刺激疗法可用醋酸铝液、碳酸氢钠液、生理盐水液点耳,每次1~3滴,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灌肠疗法用大蒜汁适量,煎汤,早晚2次服用。
4.穿刺抽液法对于鼓室积液的患者,在全身和局部药物治疗无效时,可采用此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头向对侧倾斜,自鼻腔注入2%利多卡因棉片,5分钟后行咽鼓管吹张术。然后用纤维喉镜或直接插入导管于鼓膜前下颞骨撕裂处刺入鼓室,抽出积液。
5.鼓室置管法对于上述方法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考虑在局部麻醉下采用鼓室置管术,将一根细长的导管通过鼓膜穿孔处插入鼓室,使中耳腔与外界相通,以达到引流目的。此方法有助于控制感染,减轻炎症反应,防止聋、哑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