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稀薄怎么办?
很多人出现大便稀的现象,但是有的时候可能是饮食不当导致的,通过调整饮食的结构就可以改善;如果是疾病因素导致的大便稀,一定要尽早治疗,否则拖延日久,会导致不良后果。 大便稀薄,是指大便呈薄糊状、清水样或蛋花汤样,颜色多呈黄色或褐绿色,有酸臭味。正常情况下,人每天大约排1000~3000毫升的粪便会沉积于消化道,最后经肛门排出体外。
正常粪便的外观和味道因食物种类和外源微生物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一般可以通过食疗来改善大便偏稀的情况。 例如,食用含淀粉高的食物,如米饭、面食、薯类、豆类等,粪便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就多,容易发酵产生气体,从而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情况。此时就应该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糖类)的摄入,减少肠道内产气的来源,这样大便偏稀的症状即可得到改善。 但对于症状比较严重的人,尤其是老人以及小孩,建议及时就诊,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因为引起大便稀的因素较多,常见的疾病包括:
1、急性肠炎 由于进食不干净的食物导致细菌入侵,从而引起胃肠道的功能紊乱,出现腹泻等症状。此类患者多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的表现。可以通过粪便常规检查判断病情。 如果确定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可以服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盐酸小檗碱进行抗菌消炎治疗。同时补充液体,避免脱水。如果腹泻严重,可使用蒙脱石散吸附毒素保护肠黏膜。
2、慢性胃炎 如果患有慢性胃炎,由于胃功能紊乱影响消化,也会出现大便稀薄。此类患者多有上腹不适、隐痛、厌食、恶心等症状。可以通过胃镜检查协助诊断。 如果确诊为慢性胃炎,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一般可选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制剂、抗生素等药物联合用药,以控制炎症,促进溃疡愈合。
3、溃疡性结肠炎 在所有导致大便稀薄的病症中,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比较严重的疾病。 该病起病较缓者,多为消化不良的症状,如食欲不佳、恶心、呕吐等。随病程进展,则出现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改变,并逐渐出现消瘦、贫血、乏力、倦怠、怕热、易激动、烦躁、盗汗、低热等全身不适症状。 通过化验可见血常规中有血红蛋白下降、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粪便常规中发现潜血阳性或者粘液脓血便。一旦确认,需要积极使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比如布地奈德混悬液、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