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针疫苗什么时候检查抗体?
抗体检测并不是疫苗的附加项目,不接种也不会检测 疫苗接种后的检验项目主要是评估疫苗的免疫效果,一般建议在接种3周后、4周后进行,如果时间间隔太短,可能结果不准确;而如果在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则需要及时就诊,由医生判断是否和疫苗相关并处理。 不同疫苗的接种程序和剂次不一致,如乙肝疫苗需要注射3针,第2针与第1针的接种间隔是1及6个月,第3针在接种第1针后的半年内完成;丙肝疫苗要接种3剂,每剂间隔1及6个月。
这些疫苗都是生物制品,可能会因个体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反应,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判定疫苗的有效性。通常采用观察方法和对照疫苗接种的方法来确认疫苗的安全性并预测其可能的免疫效果。而在接种疫苗后产生的抗体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受种者自身的身体状况、接种者的年龄、疫苗接种前后服用药物等情况。 在上述因素不确定的情况下,仅根据是否接种疫苗作为唯一判断标准有可能存在一定误差。建议增加其他可客观评价的疫苗免疫效果的指标,用于验证或补充证明疫苗接种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没有产生足够的免疫保护力,也不能说明疫苗完全无效。因为在临床实验中,接受试验疫苗组的人也接受了其他的常规防疫措施(包括定期洗手,远离传染源等),所以疫苗组的疾病发生情况总体上比对照组低很多,而检测到的病毒可能是被抑制了的(感染后潜伏期),而不是完全没有感染的。
对于未感染人群来说,在接种疫苗后,虽然体内会产生抗体,但短时间内体内的抗体含量可能不会达到保护性阈值,此时进行暴露后处置(如接种被动免疫制剂)是有效的预防手段。而对于曾感染人群来说,既往感染产生的抗体水平可能会较高,但是二次感染后获得的抗体类型是否会受到首次感染的影响还有待研究。因此无论何种情况,接种疫苗后都需要继续做好个人防护,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